积极承担国家级、省市各类科研项目64项,投入2.14亿元自立科研项目58项,突破瓶颈技术7项,储备前沿技术9项,荣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13项,累计申请及授权专利295件、发表论文482篇、制定行业标准5项……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清源创新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在实验室主任付贤智、执行主任鲍晓军的带领下,仅用5年时间便交出一张令人欣喜的科研答卷。
在丰硕研究成果的背后,离不开一套为科研创新“量体裁衣”的现代化财务治理体系。“提升财务治理水平对科研创新具有积极影响,推动财务与科研有机融合将有助于实现乘数效应。”鲍晓军表示,通过实施“统筹两大资源、构建两大体系”的“2+2”计划,在更加规范化、高效化的财务治理模式下,实验室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正朝着科学有序的方向迈进。
制度先行:构建财务管理新体系
“在处理报销事项的时候,我们常会听到‘财务报销繁琐’的声音。能否具体谈谈哪个环节繁琐?我们虚心接受,争取提升办事效率。”在与科研人员面对面访谈的过程中,实验室资产财务部部长陈敏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他们对财务工作的诉求。
在听取意见后,陈敏意识到,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财务制度体系刻不容缓。
实验室主任助理陈晓介绍说,作为依托福州大学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在创建初期主要参照高等院校的管理模式,但在适应科研活动特点方面显现出一定局限性。为此,实验室以“钱”的管理为抓手,下好制度“先手棋”,完善《预算管理办法》《经费项目库管理办法》《经济分配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经费支出审批办法》等重要规范性文件,构建起一套既符合科研规律又规范高效的财务制度体系。
以《经费项目库管理办法》为例,推行全流程的项目管理,明确了项目分类、立项审批、经费管理、任务实施等规定,将项目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单元,为全方位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打下基础。“内部科研项目按实验室相关规定开展立项审批工作,重要项目立项前应邀请财务专家评审,包括评审预算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关联性,设施材料和人员等资源投入的合理性,以及预期目标的经济性和效益性等”这一要求,不仅解决了合规痛点,还提高了项目立项的科学性。
在收支管理方面,实验室印发多项支出办法,涵盖国内差旅费、出国(境)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接待费、人才启动费、往来账款等。全面梳理各类经费支出审批规定,将所有支出事项统一规范化管理,统筹考虑业务审批和财务审批之间的协同,能统一标准的尽可能统一,能简化的尽可能简化,避免标准过多和重复审批的问题。
资产财务部结合经济业务管控实际,谋划财会监督职能,在报销特别是行政经费支出审核过程中,将审核范畴拓展到合规性、必要性、合理性、关联性的“四性联审”,倒逼改进业务流程、规范业务行为。在党政机关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的背景下,一些履职非必要事项、价格虚高或工作量明显偏高的支出、不相关或关联度弱的支出得到遏制,取得一定成效。经过预算和支出管控,2024年实际支出数较上年减少约10%,其中日常业务费下降超20%。
业财融合:打造科研管理新范式
“业财融合”作为主线贯穿财务工作始终。在协同完善工程、采购、合同、科研管理、考核激励等内部管理工作过程中,财务由幕后逐渐走向台前,深度融入科研创新全过程。
“涉及‘财’和‘物’的事项均由资产财务部参与会审,2024年会签的上会议题近50项,远超以前年度。经过充分酝酿沟通,经济方案设计和研究决策效率得到提升。”陈敏说,工作任务虽然更重了,但获得感更强了。
事实上,这种前置参与模式已延伸至实验室各类场景。例如,资产财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参与孵化企业设立方案研讨、无形资产入股方案磋商等市场化合作事宜,对利润分配、竞业规定、代持股权、投资退出、董监高组成等关键事项提出意见,为合作项目筑牢财务合规防线;参与人力资源考核制度修订,围绕人员经费总盘、用人成本、激励原则、考核方式、分值权重等提出优化建议,让财务数据成为人才激励机制的“校准器”。可以说,“财”的工作已经贯穿于实验室的各项业务中。
实验室还将业财融合的触角进一步向外部延伸。从业务内在需求出发,资产财务部与财政、科技主管部门沟通,落实财政经费使用范围,确保可用于对外投资,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地;考虑实验室建设期装修改造工程量较大的实际情况,向财政部门争取政策倾斜,在规定范围内市级经费可用于实验室非科研设施改造。
此外,实验室积极借鉴吸纳市场化、企业化管理的先进做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动力,制定仪器设备使用、对外投资等经济业务分配规则,激励科研团队和公共服务平台主动创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陈敏介绍说:“例如,将测试服务部门作为利润中心管理,测试收入分成按扣减成本后的结余在实验室与测试中心之间进行分配。同时,考虑到初期发展存在的实际困难,我们设置了3年过渡期,通过渐进方式推进全成本考核。”
数据赋能:建设智慧管理新平台
“通过办公一体化平台,专家通过线上形式参加为期2天的项目评审,可至少节省一天路途时间及每人2000元的差旅成本;科研人员仅需一次填写信息,项目申报、人才称号认定、职称评审、酬劳领取等事项便可一键调用,无须重复填写,预计每年可有效节约20—30小时;智慧统计功能使科研人员从繁琐的数据填报核对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创新研究。”实验室信息化工作负责人说。
面对业务与财务系统独立分散、数据不通、管理效率低等问题,实验室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通过人、财、物、事“4个一条线”的串联,打造办公一体化平台,实现“三融五跨”,即技术、业务、数据融合,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数据“一源复用”,充分发挥数据效能,为科研管理注入创新动力。资产财务部牵头建设的办公一体化平台,涵盖行政办公、财务管理、科研管理等6类70个模块,在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内属于首创。
上述负责人介绍说,作为采用多元引才模式的新型科研机构,部分国家级、省级人才并不常驻实验室开展科研攻关工作,原来通过现场递交或邮寄方式传递资料费时又费力,办公一体化平台上线后很好解决了这一痛点。它把分散在不同研发场地的科研人员同整体科研工作连接在一起,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满足交叉融合的研发模式,极大提升工作效率。
一体化平台构建的“数据神经系统”服务于管理和业务活动,通过描述性、预警性分析,成为决策“导航仪”。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平台不仅让管理流程更高效,而且通过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成为实验室科研创新的“智慧大脑”,推动管理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为管理决策提供坚实数字化支撑,助力实验室科研创新跑出“加速度”。(来源:《中国会计报》2025年7月11日第06版、清源创新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