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港区开展全区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暨泉港区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表彰1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其中清源创新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刘龙敏当选。
人物名片
刘龙敏,清源创新实验室高级工程师,长期致力于先进化学纤维材料特别差异化高性能纤维的生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纤维材料的应用开发推广。近年来,主持省、市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多项,成功实现产业化项目超10项,荣获市级以上科技奖7项,申请发明专利26项,参与起草国家或行业标准6项。
一枝一叶总关情,争当为民服务的“孺子牛”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从生产车间、企业研发再到研究所科研岗位,刘龙敏作为科技工作者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常怀为民之心,聚焦高品质民生建设,持续加强普惠性科技攻关,以科技服务民生。2014年至2017年,他专注于低熔点聚酯复合短纤维的研发与产业化。作为一种“绿色黏胶剂”,这种短纤维以最难加工的纤维形态存在,替换了传统的喷胶加工方式,促进了无纺布行业的升级换代发展。无论是在下游加工过程,还是在人们使用产品上,均达到无污染且健康水平,极力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
作为项目负责人,刘龙敏开发出黑色海岛超细聚酯纤维、阳涤复合海岛纤维和浓染海岛纤维等超细纤维新产品,提高海岛附加值,扩大下游的应用且节省染整成本。2019年,为满足汽车用面料需求,他成功开发出橘瓣型聚酯超细纤维,用于各种品牌汽车内饰,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产品品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黑色海岛超细聚酯纤维和橘瓣型聚酯超细纤维两种类型,产品累积销售国内达5.9亿元,出口537万美元。
不待扬鞭自奋蹄,永当艰苦奋斗的“老黄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更加重视,对饮用水质量要求也越高,导致水过滤器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水过滤器内部有一关键纺织品部件所用纤维材料,10年前均来自进口,导致水过滤器价格昂贵,水过滤用具有良好热粘合功能且适合织造加工长丝纤维成为“卡脖子”技术产品。
2011年,刘龙敏所处的公司立项开发热熔聚酯长丝系列产品,但是此时公司经营处于亏损状态,研发投入资金少,且该产品技术难度大,缺少开发设备。刘龙敏不畏困难,勇于创新,带领团队,亲自和技术工人到一线,加班加点,进行工艺配方、设备设计和生产试验,脚踏实地,一点一滴进步,最终取得技术突破。然而当时行业发展处于低谷,公司经营更加困难,该项目两次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但刘龙敏仍坚持不懈地进行项目开发,在中试阶段时充分利用公司现有资源,特别是在中试设备建立上,基本选用公司现有的旧设备和材料进行改造,大大节省投入,前前后后经历7年,最终获得了产业化成功,产品占用率达到国内第一,基本将进口产品挤出国内高层市场。
斗罢艰险又出发,甘当创新发展的“拓荒牛”
刘龙敏在企业长期从事科研开发,紧随市场导向,所研发的技术和产品能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并实现产业化,累积了丰富的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经验。充满爱国热情,牢记初心使命的他,心寄习近平主席的话:“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一心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做弘扬科学精神的践行者。
在获悉由泉州市人民政府牵头、依托福州大学与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清源创新实验室需要有企业研发经验的人才,来为更多企业服务,进行技术创新转型,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时,刘龙敏毅然决然放弃在厦门经济特区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只身一人来到泉港区,重新投身于科研创新工作中。建设初期,摆在他面前的大难题就是实验平台的建设以及科研团队的组建。从实验室试验设备到仪器构造布局,再到招标采购培训,他无不亲力亲为,并努力克服新冠疫情的影响,连续2个月在实验室园区接受封闭式管理,提前完成了实验平台建设和科研团队组建。